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IN成都则在第一年半到第二年半的跨度上有了400万的收入。即便收入不高,却至少能实现收支平衡。

        【严雪丽/盐科技编辑】“我们做的太早太早,早到让我们看不见前面人的成功或者失败。”成都全搜索旗下的IN成都运营总监王晓丹说。

        在所有传统媒体从业者对移动互联网无从下手之际,包括王晓丹在内的一群媒体人开始了转型之路的探索,他们是传统媒体探索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批先行者。

        尽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,IN成都依然走过很多弯路。在成立的三年里,IN成都转型三次,也给创业者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教训,以及经验。

 

  三年转型三次

        成都全搜索隶属于成都商报旗下子公司,成都商报属于成都传媒集团。

        2011年,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,成都全搜索就已经成立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踏进移动互联网。同年6月,IN成都1.0版本正式发布。

          “当时只有签到这个功能,非常单一。”王晓丹告诉盐科技。“我们当时只做签到这个功能,因为那时签到非常火,而我们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的探索期,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,可以做什么,所以什么火我们就做什么。”

        接下来,“我们想通过签到这个功能为商家带去客户,实现O2O模式。”然而发展却并不如王晓丹预料的那般美好:“我们做的太早了,那个时候智能手机都还没有普及,商户对O2O完全没有概念。”

        “团购火起来之后,我们又转型开始做团购。” 王晓丹告诉盐科技记者,他们之前选择签到和之后选择团购的一个原因是,这两者是能看到盈利模式的。“在当时做移动互联网中的赚钱的人都不多,我们只要赚钱了就代表方向走对了。”然而真正转型开始做的时候,王晓丹发现一大堆头疼的问题。

        “在我们终于解决掉支付这个问题之后,我们发现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物流。物流和快递的背后支持是一个重度运营产品。这与我们轻运营的概念产生了冲突。”因为人手和资金有限,IN成都不得不选择轻运营的产品来进行团购。

        2013年,在IN成都发布三年之际,王晓丹放弃团购转做移动社区。“那时团购已经快死了,我们就转型做移动社区。”在王晓丹他们看来,媒体是社区的天然温床,而IN成都背后的媒体资源是可以为他们所用的。

 

  “长在夹缝中的畸形小孩”

        当你打开成都全搜索的网站和成都商报,你会清晰的看到‘IN成都’牢牢的排在最醒目的位置地。这是成都全搜索和成都商报给IN成都的资源地。

        “成都传媒集团的老总过来开会说,只我们有盈利模式就随时可以去打申请,将商报,电视台等等资源给我们。可是我不敢去申请啊,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想透。我们不缺后续发展资源的嫁接,关键是有些东西想通真的很难。”王晓丹告诉盐科技记者,因为是属于国企的项目,他们并不缺资源,他们缺的是对这个项目的未来走向。

        打开IN成都,你会看到有“抢地主”,“热点”和“积分兑换”。 你可以用IN成都看新闻或者成为你所处商户的地主而每日“收租”, 然后去兑换一些奖品。“IN成都是一个在夹缝中长起来的畸形小孩,我们无法为他准确定位,因为他囊括了太多东西。”王晓丹豪不避讳的给盐科技记者坦言道。

        “下一步要把IN成都架构更简单,提炼出核心内容,做一个定位更清晰的产品。当用户打开IN成都之后就会知道,这个产品原来是这样的,还可以这样玩。这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。”

 

  推广教训:本地产品,应该走线下

        IN成都成立三年以来,他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就IN成都来说非常适合的推广之路——线下推广。

        “我们是在国企里做产品,环境就决定了我们在推广上是有局限的。我们不能做吸引眼球但不文明的东西,在推广方式上也有选择。线上推广渠道不适合IN成都这种有局限性的产品。”王晓丹告诉盐科技,他们之前在92,友盟和360上都做过线上推广,但效果却并不如意,这让他开始思考线下推广是否适合一款定位于本土的软件。

        “他们虽然可以获取用户的IP地址或者定位来定向推广,但成都的用户太少,而留存率更少。我们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太高。我们是找他们在移动端跑量,对我们基本没什么效果,但是这个方式对全国性产品和手游效果很好。”王晓丹花了50万在线上推广,但最后出来的效果让杨晓丹将推广方向转移到了线下。

        “我们投了春熙路的路牌,数码广场的LED屏幕,公交站牌广告,与商报做活动。线下推广的效果非常好,也是线下帮我们累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,大概有10万的注册用户。”线上与线下效果的对比,和成都全搜索资源倾向,让王晓丹彻底放弃了线上推广。

 

忠告同类开发者:强调“四不要”

        在盐科技记者见到杨晓丹的头一天,从贵州专门来到成都找王晓丹他们取经的人才离去。王晓丹告诉盐科技记者,像这样地方媒体来他们这里取经的有很多。“如今所有地方性媒体都想往移动互联网方向变,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变,往哪个方向变。虽然IN成都也还没有找到切入点,但IN成都是这批传统媒体中做的最早的,他们来找我们听经验。”

        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,我是一个新闻网站,我要做一个新闻客户端。他们也许想到了新闻客户端没有实际意义,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。现在用户不会来看一个本土新闻客户端。”

        对于同行开发者,王晓丹分享的经验是“四个不要,一个要”:

        一,新闻客户端不要做。

        二,团购签到不要做。

        三,线上推广不要做。

        四,刷榜不要做。

        五,线下推广要选在影院,酒吧和商场。

        对于第五点,王晓丹解释说,每个地方的人不同,但这些地方的人重合度最高,也是同行的目标人群。

        在之前的探索之路上,IN成都已经花费了上千万人民币。“在国企一般要求一个项目在第三年的时候就必须实现盈利,而IN成都则在第一年半到第二年半的跨度上有了400万的收入。即便收入不高,却至少能实现收支平衡。”王晓丹告诉盐科技记者,他们的盈利来自为成都全搜索的客户做一些营销活动或者广告。

 

        最后聊到竞争对手,王晓丹说:“所谓竞争就是我们有一定的体量,能对对手构成至少一点威胁,而现在我们和巨头的关系是他会不会心情不好就顺手弄死我们的事。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超越现在的自己发展的更好。”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盐科技

盐科技

222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盐科技(www.yankeji.cn)是“木桶创业服务”旗下子品牌。 盐科技——言科技,毫无疑问,我们是一家以科技为内容的媒体。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创业科技媒体! 但非常遗憾,我们不发通稿,不追热点,甚至也不见得会报道那些所谓的新闻。我们只想静下心来稍微做点事,解构创业公司的商业逻辑、解读创业团队的生产之道,做些对创业团队持续追踪的长线报道。 我们聚焦于创业者在趋势、转型、困境、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所面临的转折点,以及他们在此期间的兴奋与焦虑、荣耀与耻辱等对立统一的命运真相,并呈现他们的欲望、野心、手段、创造力,以及粗砺鲜活的生命力。 我们的使命,不是关注当下暮气沉沉,但依然庞大的商业恐龙,而是寻找市场经济中未来的企业家和商业模式。作为未来的主流,他们一定是以最酷最in的形式出现在当下,又以个性自我、率性而为的姿态引领着消费的潮流。而我们的使命,就是找到他们!

文章